大三上学期结束了

Posted on 2021-01-14  257 Views


漫长的考试周总算过去了,这也意味着大三上半学期的结束,大学生活过去5/8,人生踏入20岁的门槛,在这么多节点的拥簇之下,写一点漫无目的的碎碎念来放空一下。

考试周吐槽

前几天忙的时候总是想吐槽几句,过去了反而觉得没啥好讲的了,把当时想的记下来,权当记录一下吧:

试过连续4天昼夜颠倒地整到早上6点,差不多七点的时候出门吃早餐,零下不知道多少度的风里,天空在深沉的墨蓝色中透出一丝熹微的光,我把手收到羽绒服的袖子里,耷拉着往食堂走,像极了walking dead

比北极还冷的早晨,风呼啸着地砸在脸上,地上是好些被吹散的垃圾,真有几分世界末日的感觉。

这还是正式考试周之前的一周写的,那周有3门考试,是darius的development study、中东国际关系和西方哲学原典,英文考试是我最怕的,因为平时真没太听懂;还有数据新闻和计算传播的两个大作业、一篇新闻评论、新闻伦理的5000字读书笔记、日本政党的论文。一个晚上在写新闻伦理,一个晚上在弄计算传播大作业,立宪民主党也写了一晚上,还有一晚上在干啥我想不起来了。前段时间真的冷的可以(比北极还冷是真的,那天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发,北京的体感温度接近零下27°了,扎扎实实地冷过北极)。

我把无意间听到的收垃圾的大叔的谈话、卖水果的店长的吆喝,都视作难得的救命稻草。

这句记不太清楚啥时候的事情了,也是清晨去吃早餐,遇上早上打扫卫生的大爷,用很地道的腔调跟另一位骑着三轮车经过的大爷打招呼;这些不一样的声音给人一种异质感,能短暂地从疲于应付的生活中逃离出来,想象一些更不一样的生活。想起前几天经常听白噪音,偏好森林里的鸟虫鸣声,也是类似的感觉。

最困难的时候,真想把手机从11楼丢下去。好在想到我著名的slogan:没有一个晚上弄不完的事情,心情又能够舒缓了点儿。

那天晚上本来是该写论文的,但是总是有消息冒出来,有时是朋友们闲谈,有时是同学之间交换开卷考试的资料,处理多了就有些烦闷。感觉社交生活抹煞了人的物理存在一样。现在想想其实有点好笑。

不说这些啦,反正是不太想回顾的事情。我还是觉得大学不必要的学分太多了,这学期33学分,啃下来还是够呛。想起糊弄过去的中东、发展中国家和外交学,以及大一大二的英语课和思政课,觉得没有一点收获。

这学期还好选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程。development study本来是抱着练英语听力的想法选的,结果没太听懂,加上疫情期间老师回不来,是网课的形式,就更加不太OK,不过内容还是有的,依附理论、女性主义、资本主义带来和平的观点,体系化地了解一下还是好事。周老师的西方哲学的选修课听听很开心,不过政治哲学的部分感觉太自由主义了所以没有很上心。欧老师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时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都挺有收获,前者是文献研讨的形式,刚开始贼不习惯了,因为老师丢问题过来的时候真的招架不住,但是习惯了就还好,一学期啃了两本福柯,一本《大转型》,还是有些学术的感觉了;后者是比较传统的老师讲我们听的形式,连一点平时作业都没有,但是学了个体系而且轻松,就也很不错。

社会新闻(吃瓜)

这段时间拼多多员工过劳死的案例实在有些触目惊心。跟学法律的阿鹿聊了下,她说她们现在还没有劳动法的课程觉得不对劲。又讲到工会,于是跑到全国总工会的网站一看,没有对这件事情的声明,反倒是一个什么竞赛的新闻用加粗的字体标明出来,显得刺目。

然后当时正好在写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论文,看到好多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讨论,讨论“市场究竟是一种目的还是手段”。模模糊糊感觉这些学术理论应该能够拿出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才行,“有资于治道”虽然是一种目的论的论调,但是确实是一个算得上靠谱的标准。虽然说自由的学术探索也是必须的,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学的政治学不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不是在自我感动?

看到三联做了一篇窃格瓦拉的采访,里面谈到当时农民只有进城打工一条路好走,我们现在好像也是毕业了要么找个“大厂”,要么考体制内的工作,是不是也很类似呢?

还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我国互联网企业为什么由创新的代名词变成了剥削的代名词。原因大概是盲目争夺流量,过多的资本注入导致了必然要在形式上做出一系列努力等等,希望假期有空能够好好关注一下这类问题。

20岁

我其实不是一个太注重仪式感的人,生日这种事情,对自己来说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吾生有涯”的警示。不过很幸运的是每年都有一两个好伙伴替我记着并且很殷勤地张罗吃个蛋糕喝点小酒啥的,今年要感谢阿鹿、美美和羊姐,难得考试周大家还能聚一起吹水。

聊天内容不知啥时候变成钓鱼了,美美和羊姐两位早成姜子牙了,只有我跟阿鹿还是万年“光lao杆tian司gou令”。有时候觉得没有体验过校园爱情还有点遗憾,但是凑活也是实在接受不太来,所以也比较坦然啦。上次跟阿鹿也聊到这个话题,她说她是做好了single的心理准备了,我想一想,觉得对于我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可怕的是,跟身边的朋友选择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以后,可能会渐行渐远。虽然肯定也会有新的朋友,但是总归是少数,不容易找,而且很可能年龄也不一样。还有一点是自由自在的独处生活我可能早晚有一天会过腻的,可能还是需要一点责任感什么的来维系自己跟这个世界。所以我还应该不算那种坚定的single主义者,只不过不愿意凑合罢了。

有时候想想觉得好像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是被动交到的,只不过一起生活太久了,彼此知根知底的熟络了,也就愈发的难分难舍起来。想来也没有什么真正离不开的理由,但是日复一日的相处和相互扶持,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在太需要她们了。就拿最近考试来说,半夜跟阿鹿聊社会新闻,聊我的政治学论文、她的法学考试和一起读的哲学书;跟羊姐和美美分享开卷考的资料,吐槽作业多的老师。有时候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地相信那种纯粹感情出发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浪漫爱情,要是能够长长久久,也许就是这种样子的相处吧。

今天看到有人说自己毕业的时候,别的同学来宿舍找他,发现他们一个宿舍的同学抱在一起哭,还半开玩笑地说,除了谁要结婚这个理由,可能大家以后很难再聚一起了。我觉得好真实。想来我们以后可能也是这样。再一想大学就要这么到了尾声,我难过地几乎要哭出来。

大一的时候,对大学还是一种探索的状态,逃了乏味的思修课去听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的课,但也没坚持下来,觉得老师讲的也就是这样。当时抱着一种玄乎其玄的“经世济民”的宏大愿景想转经济学院来着,结果微积分吃了个下马威,也就抛到一边去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每周五找人代上军理的课(这课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那种,逃不掉,只能每周找人代课),坐三四站的地铁去隔壁P大听周其仁老师的中国改革专题,因为高中无意间读到周老师的《城乡中国》那本书,觉得很有意思,高考的时候还一门心思想考国发院来着(自不量力.jpg)。其实课程内容主要是老师介绍自己的书里面的一些观点。现在想来还算是有收获的,但总体的主张比较偏经济自由主义,现在可能会有一些批判的想法。

大二的时候有点厌学,好像高中的时候也是这样,刚入学的时候都觉得念书没意思,然后到高年级一点又渐渐读出滋味来。大二的时候我都干了些啥?逃了课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所以都是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文学、历史、电影、社会学、经济学,etc.总之是人文社科的那一套。还学了很多花里胡哨的技能,比如人力vocaloid的调音和基础的音乐知识,又比如花样作死捣鼓电脑(换个内存啊电池啊啥的,还有各种偷懒的脚本这些玩意),然后经常一个人出去溜达,逮着假期旅个游啥的不在话下,还美其名曰“富有艺术感的生活”。

大二下半学期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个对我的改变还蛮大的。本来以为自由的环境里面我会深入钻研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实际上反而因为没有ddl,没有任务驱动,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必要的虚无主义大坑里。这让我觉得自己漫无目的、缺乏硬性约束的学习方式实在不太行。快暑假的时候投简历没被pick到,还挺觉得打击的。想来一方面是自己有点自不量力了,大二的娃娃有多少真本事哦,就想着揽瓷器活儿,我怎个就自我感觉那么良好呢?另一方面原因也是自己没有找准自己擅长的领域,就我当时来说,肯定是文字方面的能力更好一点的,但是很头铁地选了另外的看起来很酷的岗位。说起来还是没有看到很多事情高昂的学习成本与自己并不高超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差距。

经过一番痛定思痛,大三的时候就很安静地装鹌鹑。谦逊是最大的美德啊朋友们,这话真没错。大三的成就和感受在上一篇年终总结里写了,就不再赘述。原本觉得鹿大也就仅此而已,这学期觉得还是有可取之处。起码在学科交融上这个双学位实验班还是做的不错的,确实说一不二让人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的特点。大二的时候还想着退掉这个班,现在觉得还好留下来了。原本对这种老师授课同学听的填鸭式课堂无甚好感的,学了三年觉得还是有体系化的东西在里面,这种学科框架靠自学是比较难搭起来的。

上半学期在家里胡折腾,看到不知道谁写的一段话,觉得很契合现在这种怅然的心绪:

“日语里「夏天结束了」其实和「今晚月色真美」一样,是有隐晦暗示的。代表着某天突然感知到河岸的风带来凉意,爱慕的心绪不了了之,没牵到的手,未送出的信,青春潦草收场后关上了门。就像睡了漫长的午觉醒来,穿衣洗漱准备去学校,找了半天却找不到课本和双肩包,才恍惚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明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推搡着长大成人。来不及跟夏天挥手告别的仓促人生,年轻时也对世间万物充满期待,眨眼间就落入了平庸之海。”

大二下学期因为疫情改成线上课程,就没有选体育课。这学期跟大一的同学一起补上了,听到她们喊我师姐的时候觉得哪哪都膈应,我分明还没有做好准备,怎么突然就好像变成学校里的老人了。看到她们对大学的一切都很好奇,更让我感到一种可能性的消逝,是“人生从充满期待的未知,陷落到无可改变的无所适从”。

没有啦,其实也不必如此伤感,这几年来学习能力还是有提高的,也不那么懵懂了,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平庸之海”。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过于精彩,时间带来的可选择性过于迷人,加上自己的贪心,才会在经历过后觉得怅然若失。实际上,无论以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些时光,可能我们都是会后悔的,可能性的消逝是绝对的、难以挽回的。就像那首英文诗里说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近刚好在听西游记的音乐,里面的《看我跃马扬鞭》一首觉得很喜欢,把歌词写在这里,权当“老牛明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我激励了:

涉过大河,翻过高山/一路艰辛,一路惊险/才见妖魔当道,又遇神仙发难/才遭风枪雪戟,又逢霜刀雨剑/谁知何年何月何日能到西天/一片诚心,一往无前/不到灵山,不回不还/任它长路漫漫,看我跃马扬鞭

回家

考完试顺其自然就是收拾东西回家才对,但是我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期待的感觉。好像对回家的期待都已经消磨的差不多了。想想无非也是急匆匆地赶着地铁去机场,再昏昏欲睡地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和公交车到家。连下飞机以后南方冬天那种湿冷的空气这种细枝末节都能够轻易想象出来,好像真就没啥好期待的了。

近乡情怯,还真是这样。前几周跟爸爸打电话,原本谈到要放假回家了还皆大欢喜,最后聊到大学毕业以后读不读研究生的问题又不欢而散。前几天吐槽的时候写的是:

我觉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擅自为他人做出决定是专制的行为,是出于虚荣感或者家长制的控制欲而产生的。想起之前高考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指手画脚说这个不能选那个不能选,想到就生气。以前看到有人说大学应该去离家远的地方,越远越好,简直不能再同意了。

结尾

标题来源于晏殊的名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转念想想,情感太杂太丰富了,反而反噬自身。就像现在因为写这些口水话一下子又是大半夜了,熬夜毕竟不好。其实我更想创造一些有意义一点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这种琐碎细枝末节的碎碎念。技术类文章和深刻一点的人文社科的探讨,我觉得都比这有意义。以后少写点这种吧。(10.3说明:把标题改掉了-_-,之前的看着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