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杂想

Posted on 2021-10-07  531 Views


西晋时,山涛入世,嵇康与他断绝关系,后来,嵇康被晋朝所杀,山涛举荐嵇康之子稽绍,对稽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何况于人乎?”。故事的结局,是八王之乱里,稽绍为了保护晋惠帝,被叛军杀死,血溅帝衣。晋惠帝不忍血渍被清洗掉,对宫女说“此稽侍中血,勿浣也”。要知道,晋惠帝是“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原创作者,是字面意思的智障,是八王之乱、永嘉南渡的始作俑者之一。
山涛、嵇康、稽绍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有争议的。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违背自己的法则,最终成为各式各样的人,践行自己的处世哲学,是他们的共同点。
啰嗦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人的难题不在于要采取何种行动,而是在于想要成为何种人。回顾工作的这两年,面对这个问题,我做的实在不好。

前几天读博客(原文在这里,读到这样一段话,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时候一个人做的什么事情,其实也不完全出于自己的理性选择。比如我清楚地知道把假期拿来鼓捣博客会耽误很多正事,但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又比如我知道学国关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也决定去学了。有的人生来就是乐天派,有的人却时常劳心费神。前几天跟舍友小吵,我开玩笑说她胖,她受不了;我听到伤心的歌正在黯然神伤,她看着我嘻嘻笑,我也受不了。仔细想下来,好像不是“自由”、“小心眼”什么能够解释的,只能归结说是每个人性格不同,有不同的看重的东西。

最近在准备申请研究生的个人陈述,我觉得自己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要去学。说实话,我其实是不太想念书了。前段时间跟舍友一起去参加了一下学校里的一场双选会(其实有点像招聘会,但是现在没有直接现场面试签合同的了,都是网上申请然后好多好多轮的面试笔试),会场是特别社会的那种,红地毯和鲜花、蹬着高跟鞋的女主持人、第一排的嘉宾和媒体席……但当时居然真的给我一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感觉。大概也是因为学校里的风景已经看饱了的缘故。

但是还是在做着继续读书的准备。有段时间我想,真讨厌这样不敢做决定的自己,一边说着大学学到的宝贵一课是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一边又不得不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

有时候看一些艺术作品,总是联想到其中的人。最近喜欢听李宗盛的歌,在看演唱会视频的时候看到一小段他的自述,不写歌的时候,还是一样真挚动人。讲的是自己当年一无所长的时候,帮家里的店送瓦斯,他说那段时间给他的收获:

“更大的意义是让我彻底熟悉了家乡的样子,并且牢牢记住了。它同时也赋予了我的性格中比较市井的那一面,我喜欢这个部分的自己,并且刻意地保留它。”

“后来成为一名知名的音乐人这件事,并没有改变我跟北投的关系,我经常衣着丑陋走在街上,我认为家乡的人不会盯着我看的逻辑很简单,写歌的不见得比卖小笼包的高明。在这里我不是陌生人,我是这小镇的孩子。”

这段话我很喜欢,所以特地用好看的字体敲了一遍。里头可以说的东西很多,我说点跟主题相关的吧。

有时候,真羡慕这种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有所成就的人。妥协未尝不重要,但妥协的多了,有时也忘了自己原本想要什么,又或者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与过去的愿望完全错过了。

又看到一个访谈,是之前看的一部喜欢的电视剧里边的一个演员讲的,就是因为太讲朋友义气了所以发展受到限制之类。我刚看到的时候很为他难过,有自知之明,也有相当的能力,也有对生活的独到理解,但也是很普通地过着生活。不过,坚持做自己并能够获得一种自洽和自我认同,也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我不认为理性是万能的,毕竟信息差值这一项就让理性能够全局规划的作用打了个大折扣。反思下自己,很多时候还是看着别人的故事来走自己的路。高中想去学历史,其实也不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老师很有学者的风范,让人信服,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罢了;大学毕业了,又面临研究生读不读,读什么的问题,其实也是根据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的路子来做出抉择的。我说打算去学国关,好像对这门学科没什么态度,学或不学都可以,但是找老师要介绍信的时候,老师的一些鼓励又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又想起课堂上感受到的一些“纯粹”,还是觉得,有这样的师长和同学相伴,也是美事,那就这么接着走下去吧。

说了这么些话,其实还是鹦鹉学舌,用自己一些粗浅的经历、一些见到的、听到的,为上面那段话做注解。它给了我一种信心,一个人有时难以控制自己会经历什么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即使你在送煤气,你也可以出人意料地从中找到意义。这是我觉得李宗盛那段话的高明之处。)当然了,至于做出选择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那就不是人力可以预料和改变的了。

我们总是无法摆脱他人对我们人生轨迹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话又说回来,哪有那么多绝对的好和坏呢,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件事、一个人到底是于你有成,还是反之。

既然这样想,很久没读人物传记,甚至是历史典籍的我,又开始在接触一些。前段时间看一篇评价陆机的帖子,里面说:

他不是英雄,无论于文于人。但他却更接近于“人”的生活状态,在痛苦与耻辱中的挣扎,给自己找一个遥远而渺茫的希望并为之拼搏,希望用华彩来证明自己的勇敢,忘记卑劣与软弱——自欺,欺人。

这时候突然理解了吴梅村一句“浮生所欠只一死”背后的无奈与悲哀。多少人在仰天大笑怒发冲冠拔剑四顾喟然长叹后终于发现,他除了低头,无路可走。

不是太了解那段历史,所以不作太多评价。只是想借着这些在心里泛起波澜的文字,谈谈怎么读历史。我以前一直觉得,读史应该是“有资于治道”,从历史中总结处理问题的经验。但总觉得,一来,历史事实不明,很多事情本身就不是清晰的;二来,很多条件斗转星移,早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诉诸理性的客观分析,难道不比埋首于故纸堆强?现在觉得,读历史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找到其中的问题,然后尝试着通过理性或是共情,了解在当时的境况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只是,就像所谓的“少不读红楼”一样,找问题、答问题都是很需要功力和火候的事情。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怎样去理解人的问题。既然免不了跟人打交道,好好做做功课倒是必须的。说实话,大学四年,我认真打过交道的人,实在是少。这是一个遗憾之处(另一个遗憾的点是读书太少)。除了舍友朝夕相见,彼此聊得多些之外,好像就没太多了。倒是有些因为兴趣聚在一起的朋友,能够放开心好好地聊一阵,我也从中学到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真诚地表达比起任何其他的客套、讨好,甚至是理解(因为理解终究还是主观的,更可能是多心了,表达自己倒更不容易出错),要有力上千百倍。这未尝不是一种坚持自己的收获。

最近找老师要推荐信,顺便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学习、关于申请的信息,被这么一宽心,反倒没那么有压力了,也是放纵了一下,享受了一个完整的国庆假期。看着前段时间的焦虑,觉得快乐和悲伤真是永远要面对的。失意的时候,也许更容易看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就好好地沉下心来找方向;得意的时候,不要挥霍,不要张扬,趁着能够称心一下,放开手干一些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吧。

也是逛博客的时候读到的,正巧需要个结尾,搬过来放在这里:

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