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还君明珠》秦天宝与《红楼梦》贾宝玉

Posted on 2022-07-30  874 Views


前段时间看《大时代》,里面刘松仁演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正好youtube恰逢其时地推送了演员访谈,听了听觉得说得真是有道理,于是接连看了好多部他主演的电视剧,从tvb追到台视,正好发现杨佩佩这个早有耳闻的金字招牌,于是欣然入坑,一口气追完《还君明珠》、《江湖再见》、《春去春又回》、《碧海情天》、《末代儿女情》,创下近年来追剧狂热记录的高峰,怒而写文纪念之。

我看电视剧不多,港台剧更是少之又少,认真看过的台剧,上一部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在豆瓣评分好高,我觉得的确制作精良但谈不上太喜欢;再上一部恐怕就是小时候湖南卫视滚动式播放的《还珠格格》了。这次一下子看了好些,发现台剧确实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就这几部剧来说,都有种夸张的苦情剧的感觉,跟曾经红极一时的琼瑶剧现象有得一拼;另外主角常常过于正面,具有极高的道德感以至于以德报怨无以报德,或者是比港剧更有甚之的传统两性观念,让人看了生气。但话又说回来,优点也十分明显。一个特点是十分注重对感情的刻画,细腻而纠结。剧情设计上,总有些那么些多年的心结,又或者是严重的误会,结合起时代动荡的大背景,最后终于能够冰释前嫌皆大欢喜,新仇旧恨一笔勾销,跌宕起伏的剧情实在看得过瘾,加上主角团演技在线,所以即使满肚子想吐槽的,倒也没有弃剧。剧情大撒狗血,逻辑问题定然是有的,但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容过去了。

这几部剧其实特别相似,演员班底都很类似,剧情发展也基本是围绕爱情/亲情/友情来发展,因此看多了多少有些审美疲劳。印象最深刻的是《还君明珠》,刘松仁饰演的秦天宝,越想越有点贾宝玉的影子。虽然女主角我挺无感的,但是与强势老爸的父子情让我印象深刻。这里为没有看过这部剧的朋友简单科普一下剧情:“落難千金金明珠、花花太歲秦天寶”(引自豆瓣),后者是民国时期某军阀之子,在与前者发展关系期间与好友和情人产生了诸多误会,而后战事迭起,男女主落难并遭遇伺机报复,而后终于冰释前嫌,男女主亦远离战火,出海避世。

这个角色的境遇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红楼梦》结尾或许有之有的乱世景象(红楼梦未完,但这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种可能的结尾方式),让人窥见一些乱世中的命运无常,一些“贤愚贵贱同归尽,万古千秋北邙尘”。我觉得秦天宝最后没有子承父业手握大权成为所谓的铁腕英雄,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平静但有意义的人生,整部剧没有回归到刺激的“成长-复仇”套路中,我觉得是编剧高明的地方。私以为这样的选择就像宝玉出家一样,倒也不算辱没门楣。《大时代》里面子承父业同时大仇得报固然精彩而且解气,但是战乱里一笑泯恩仇的设定无疑更符合当时的现实,主角最后的结局虽然不解气,也是很符合他们性格的happy ending了。

这么跌宕起伏的剧情,也只有放在动乱的年代才可能说得过去。这么一说倒有点被激起反战心理,确实是有一些时代大背景在里面的。看完后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呢,想了想觉得里面不同角色的命运真的很有意思,无论贤愚贵贱,好像都无可避免地被时代潮流所裹挟,这也让人得窥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和当时的时代心理&风貌,怪不得现在听一些感慨人生的歌曲容易觉得娇柔做作,但是听老歌感叹倒不反感,可能在心理成见之外,那个年代的人也确实有种独特的时代感吧。

晚上突然想起红楼梦里评说宝玉的那两篇《西江月》,原文如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作者在这里把他笔下的主角贾宝玉描写得一无是处,私以为红楼作者并不至于以春秋笔法行讽喻之举,不应该是正话反说,但要说是真诚悔过,又觉得也不至于,不然又何至于有这样一本书呢。想来想去,对自己无能拯救家族于败亡,对自己有负于父母师长教诲,对自己决绝半生却一事无成,“宝玉”应该是有些真心的愧悔的。然而,对大家族中腌臜一面的不屑,对“人情世故即文章”的不齿也是真的。或许还有一份对时局动荡世事无常的体悟,就好像我们也会感叹独木难支,感叹个人的努力无法抵御时代的造化和命运的安排一样,即便按照设计好的方向亦步亦趋,会不会照样是“连天衰草遮坟墓”,照样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参考试图子承父业的秦天宝)

读到一篇文章,说宝玉当时的心境恐怕是“悔而不改”,我深以为然。摘录原文如下:

第一,词作确有浓重的忏悔意味,与小说开篇的告白相呼应,即辜负天恩祖德、锦衣玉食,“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但请注意,《红楼梦》不是忏悔录,不是东方少年浪子回头式的忏悔之作。就在上述告白中已经明言“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也许我们可以用“悔而不改”来表述。愧悔是真诚的,但回头是岸、回归正统却做不到。主人公显然不会听从情友秦钟的临终期望去立身扬名,结局的悬崖撒手只至少表明对现实世界的决绝。如果说全书未完成尚有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可以看小说的前部,如“宝玉挨打”是首尾俱全的,他的“悔而不改”也十分明白。贾宝玉固然顺从尊亲长辈,对父亲的笞打没有丝毫抗争怨恨,连腹诽都没有;然而当周围的人痛惜望慰,他的反应竟然是观赏女儿们的怜惜悲感之态而怡然自得,全不理会她们劝诫归正之心,根本不在一个兴奋点上。当林黛玉直白地探询“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贾宝玉回答道“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真有死不改悔的执着。如果说,忏悔是人之常情,是过来人反观过往借助传统价值的一种感喟;那么,贾宝玉式的忏悔则是包含悔而不改的反思,疏离传统的异端。这大约是质疑人生的《红楼梦》对中外忏悔录的超越之处吧。*

之前看红楼梦,总觉得宝玉好像常常作为绿叶,来衬托大观园女儿们的才智。诗文写作总是落第,论机参禅又不解三味,因此总是更加偏爱红楼女儿们,好像还没有认真欣赏过宝玉。但自己没有林妹妹宝姐姐那份天纵英才,总是不自觉地与这个“莽玉”共情,探究过宝玉对感情的心路变化,也跟着宝玉的视野读过参禅的境界,才算觉得宝玉真的是红楼一书不可替代的主角。与黛玉的知己情、与贾政的父子情,与各种社会面的相互映衬,只有宝玉一人能够串联起这么复杂而精彩的红楼大世界。不是类似于看姐姐妹妹们“孰美/孰为优劣”的心境,看宝玉,多少能看得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文学研究中似乎喜欢把贾宝玉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做对比,后者才是脱离了封建思想的“新新人类”,但说来奇怪,我似乎更能与前者共鸣一些。进一步的原因暂不探讨了。恰饭去也。

注释:
*:引自《褒贬之外的深意----从《西江月》词的注解说起》,作者吕启祥。

另附几篇有关贾宝玉的分析小文,并列于下:

  1. 《徘徊在规范之外——贾宝玉的心路》,作者单世联。从与传统的分离、心中的忏悔、面对现实和面对理想世界四个方面来分析宝玉的性格,很是深入。“贾宝玉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令人浩叹,古中国的历史性创伤令人震悸。”一句有震惊到我。
  2. 《论贾宝玉》,作者刘再复。从儒道释三个角度来分析宝玉,可以看出一些宝玉与传统文化根底的联系和脱节。
  3. 前《红楼梦》时代:失爱者的哭泣,作者潘知常。是学术讲座一类,因此语言稍显口语化。与上一篇肯定态度的不同,这篇更着重批判中华文化对于终极关怀的缺失。另外作者专栏中的其他文章也值得一读。